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产品知识

IDC数据中心与温度传感器(教材级)

特普生科技 特普生科技 2022-11-28 12 1908
一、IDC概述


IDC(数据中心)  是集中计算、存储数据的场所。 
数据中心主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一般需具备完善的硬件及服务,如 高性能服务器、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互联网、云计算的高速发展为DC服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IDC增值业务的营收已经超过IDC基础服务。
图片
(IDC数据中心业务) 
数据中心并不仅是服务器的简单集合。由于服务器具有相同的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物理安全上的需求,采用数据中心的集合方式加以维护有望降低维护成本。
图片
(数据中心示意图)
数据中心历经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超融合架构阶段。数据中心走向虚拟化、综合化。云计算与5G的发展成为大型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图片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二、IDC产业链
IDC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 IDC 托管/增值、应用/服务厂商三个主要环节:
基础设施环节,主要涉及 IT 设备、UPS、制冷设备、网络带宽、供电及楼宇等。
IDC托管/增值环节,主要有运营商、专业第三方 IDC 厂商、云厂商自营的IDC 服务商等。
应用/服务厂商环节,主要为 IDC服务的受众,包括互联网企业、云服务商、金融企业、企业客户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IDC 产业链图谱)
上游基础设施:
主要为建设数据中心的硬件供应商,包括 IT设备 (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等) 、电源设备 (UPS、变压器等) 、制冷设备、发电设备、土地和基础运营商提供的带宽服务等。
中游服务商: 
目前国内主要为网络中立的第三方数据中心和运营商数据中心,提供 IDC 集成和运维服务(7*24h) ,目前运营商数据中心依然占据较大份额,但随着网络流量的爆发和增值服务需求的提升,第三方数据中心快速发展。
纵观全球,云计算需求的快速增长成为 IDC 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云服务商及相关解决方案:主要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云计算厂商,运营商提供互联网带宽资源和机房资源,云计算通过租用或自建 (以租用为主) 数据中心的方式来提供IaaS/SaaS 等云服务。
下游最终用户:
数据中心对互联网流量的增长起到基石作用,随着全球 5G 商业化进程加速,各行各业的流量增长势不可挡,因此最终用户包括所有需要将内容存储/运行在IDC机房托管服务器的政府机关、 制造业、传统行业、银行等机构单位、互联网企业等。 
图片
(IDC下游用户)

三、IDC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强+确定性强
1、数据浪潮袭来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整体平稳增长,基本保持10%的速度增长。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基本保持增长 20%,速显著高于全球 IDC 市场增速,增长潜力十足成长空间较大。
图片
(2018~2023 年国内数据中心机柜总数与投资规模)
2、云计算市场空间打开
图片
(IDC 行业需求要素)
需求要素,是IDC 行业兴盛的基础。 云计算已成为 IDC 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5G 新应用、人工智能助力云计算二次成长。云计算已经成为 IDC 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全球数据急剧增长,云计算市场空间打开。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场景兴起,全球数据急剧增长,云计算市场规模逐渐放量。
中商情报网预测,2022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733 亿美 元。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到 2023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 3754 亿元,基本 保持 27%以上同比增速。
目前,我国5G建设保持适度超前的 节奏, 逐步实现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全面赋能行业发展,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根据中国移动预测,到2025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达 300 亿个,约为当前4倍。
图片
(中国与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
我国IDC 市场保持增长动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结构性的变化对公司的积极影响更加突出。信通院预测,至2021年中国IDC市场规模将达2713 亿元,2014 至2019 年CAGR32.82% ,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IDC 统计,2019 年我国机柜数量为237 万架,虽因IDC 建设标准提高使增速放缓,但整体依旧保持增长,整体机柜、算力、IT功率在增长。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长下,拉动对IDC基础设施建设需求,IDC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得到大力发展,目前已进入产业 4.0 时代,朝 “云计算+ 边缘计算”、超大数据中心与小型化边缘数据中心共生的产业格局迈进,大型的数据中心占比提高。
图片
(不用业务类型对数据中心的时延要求及地域范围)
3、人工智能助力云计算
当前 5G商用拉开帷幕,5G 新应用、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等有望助力云计算迎来第二轮增长。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的发展是国内云计算第一阶段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图片
(云计算成长驱动力示意图)
图片
(流量与算力剪刀差扩大有望加速IDC 行业需求提升)
根据 Statista预测,2023年人工智能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30亿美元,2020~2033 年复合增速为 48.16%。
据Gartner 预测,自动驾驶方面,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的出货量将达到42.6万量,2020~2023年复合增速为41.26%。
图片
(建设周期使得IDC行业的投资领先于云计算发展)
4、5G商业化,增长数据中心需求
纵观5G 的三大应用场景,从时间线上来看,5G  初期主要以 eMBB  (大带宽)  业务为主,中后期 uRLLC (超低时延+高可靠)  与 mMTC (大规模连接)  业务将逐步实现规模应用。
5G时代流量爆发的势头正在持续,据思科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每年规模将达到175ZB,全球IDC流量将到达20.6ZB。
图片
(5G三大应用场景+5G 主攻方向是行业应用)
我们认为受益于 5G技术逐渐成熟,5G 流量增长将产生更多大型数据中心及边缘小型数据中心部署需求。商用逐步落地下游应用内容持续拓展(4K视频、云游戏、AR/VR、物联网等) 。
随着5G 商用进程的逐步推进,未来智能网联、AR/VR、云游戏等新兴应用将逐步落地, 内容形式更加多元化,IaaS 和 SaaS  技术均已相对成熟,云计算全面进入“黄金时代”, IDC 服务行业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图片
(IDC产业链流量传导逻辑)

四、IDC呈现发展趋势
我国在超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较为领先,市场份额逐步增长。大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数据存储及数据流量方面在未来都将占据整体数据中心过半份额,背后的逻辑是云计算产业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核心地区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需求。
我国数据中心发展将主要以三个大方向发展:
1)  超大型数据中心远端部署,降低成本,处理“冷数据”;2)  大中型数据中心服务云计算,处理“热数据”,处理时效性较高的业务;3)  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分布式部署,解决超低时延、高实时性、高安全性、本地化等需求。
发展趋势:
数据中心大型化+云计算核心地带分布+边缘计算分布式部署。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增长势头不减,建设浪潮没有尽头,IDC  公司每年收入平均增长 24% ,资本支出增长超过 40% ,其中大部分用于建设和装备数据中心。
IDC服务企业分为零售型和批发型
1 )零售型数据中心主要面向中小客户群,因上架节奏的不同导致上架率较低,单机柜租金收入高于批发型,整体毛利率较高(国内最高可达 55%) ;
2) 批发型数据中心大客户收入占比高,主要面向云计算互联网客户(万国数据云计算客户占比70%),上架率较高,但是单机柜租金收入较低,导致毛利率整体较低(国内约为35%-45%)。
图片
(零售与批发型数据中心基本情况对比)

五、IDC成本高,亟待转型
IDC成本=Capex+Opex,较大资本开支投入+较高电力成本。
1、IDC驱动因素:ICT 产业链流量驱动与传导逻辑
数据流量增长→计算(云和边缘) 需求增加→IDC 和云厂商Capex 投入增加→投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流量爆发是 ICT 产业链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云厂商资本开支是产业链景气度关键指标。
图片
(ICT信息产业变革史)
2、IDC成本=Capex+Opex,电力成本最高
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OO),分为固定资产支出(OAq3X)和运营支出(Oq3X)两部分。
固定资产支出(OAq3X)
柴油发电机、电力用户站和 UPS 电源设备等基础设施由IDC 服务商提供,作为建设IDC 机房的基建设施,发电、冷却等设备必不可少同时也是Capex 支出最大的部分,对于IDC 企业来说,Capex 为一次性支出, 购买的设备后续摊销(以 10 年为主)影响利润率。
运营支出(Oq3X)
电力成本是运营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部分,2016 年1-6 月数据电力成本占主营成本的 56.6% ,2018 年占比 51.8% ,主要取决于数据中心的 PUE水平。
根据《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统计,中国数据中心平均水平2.2,美国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1.9;万国数据平均 PUE为1.3-1.4,数据港2018 年平均 PUE达到1.4 。
我们通过对IDC企业Capex 支出 Opex 运维费用拆分进行 IDC 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价值解构。
上游基础设施:
①土建及配套设备工程、电源设备、机柜、制冷系统和光纤光缆等由 IDC 企业承担: 占比最大的是土建及配套工程和发电机组等,规模分别为221 和176亿元, 占比 13.6%和10.8%;
② ICT 设备 (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存储器等) 的投资一般不由第三方 IDC 企业承担,主要由下游客户承担, 包括云计算厂商、金融等机构客户等,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厂商对 IDC 投资的 Capex 主要包括 ICT 设备中这几类产品,其中市场价值最大的是服务器,在 IDC 产业中的规模约为510亿元,总占比达到 33.0%;其次是IP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规模约为147 亿元,占比 9.0% 。
中游IDC 服务(集成与运维): 
运维费用主要为电费,在整个产业链中价值占比约为 9.6%,在 IDC 中游集成与运维中占比约为 50%,其次为房屋租赁及物业费、带宽使用费和人工成本。
图片
(IDC上游、中游产业链解构)
数据中心投资大、资产设备使用寿命周期长(一般折旧年限为十年) ,数据中心固定资产折旧在整体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例,通常占 S0次以上。 
小结:电力成本是 IDC企业营业成本中占比最大部分。
图片
(不同类型IDC客户的用户需求分析)
3、行业供给要素
行业供给要素是IDC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除来电力供应,还有能耗指标。
图片
( IDC 行业供给要素)
4、能耗管控趋紧
根据Knowledge 数据,全球数据中心机柜平均功率密度为 8.2KW,随数据量和算力的提升,功率密度将持续增长。
据 IDC圈资料显示,我国数据中心能耗85%在PUE1.5-2之间,在用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1.63,大型数据中心平均1.54,较往年呈 下降趋势,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将增长至 3952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 电比例 4. 1%。而数据中心运行能耗约有 25%-40%用于制冷,高效的散热方式成为解 决能耗问题的重点,直接影响到数据中心整体效率和PUE值。
政策管控趋严,高效温控系统为降低PUE 的关键因素。根据IDC 公布数据显示,在普通数据中心的成本分布中,电费支出约占 57%以上, 目前产业每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2.4%。北京、上海、深圳相继出台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要求新建、改造数据中心 PUE 值控制在1.3、1.4 以下。
从数据中心耗能分布中可以看出,在 PUE 值为 1.5 的数据中心内,温控系统耗能约占26%,而该比重在 PUE 值为 1.3 的数据中心内为17.5%,比重大幅下降。
随着大型 IDC 中对 PUE 要求高的占比提高,采用低耗能的 IT 设备、温控系统成为降低 PUE 指标的关键突破口,温控方案决定了整体架构和 能效水平,使相关优质设备的市场需求释放,且低耗能设备相关技术水平等要求较高,价格高于普通设备,行业有望进入“量价齐升”阶段。
碳中和对数据中心要求
(碳中和对数据中心要求)
图片
(数据中心耗能分布(PUE=1.5)
图片
(数据中心耗能分布(PUE=1.3)


六、IDC 用电方式转型是关键

IDC作为高耗能企业, 占全社会用电总量接近2%。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报告及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数据总规模有可能达到4YB,机架总规模将在 2019 年基础上增长 1-2 倍。

图片

(数据中心总能耗与污染)

供配电设备及制冷设备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 50% ,成为节能主要突破点。数据中心的能 耗部分主要包括 IT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 灭火、放水、传感器等)。

从各个环节的能耗占比来看, IT 设备和制冷系统分别占据数据 中心总能耗的 40%,供配电系统占总能耗的 10% 。

IT设备主要是指服务器、 网络等负责进行信息交换、存储的设备,其功耗与性能正相关,难以下降。因此降低配供电系统以及制冷设备的能耗则成为了数据中心节能、提升效率的关键。

图片

(数据中心配电系统与供配电市场规模)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  (2018 年)》,采用“HVDC+市电直供”相结合的模式,供电效率可以提升到94%~95% ,若采用 HVDC 离线模式,其供电效率可以提升到 97%以上,目前 HVDC已经在 BAT 等大 型互联网公司中得到了应用。

1、 用电方式转型路径

1-1.购买绿电(风、光、水) 或购买绿证,随着绿电交易机制进一步完善,绿电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绿证为重要补充方式, 未完成消纳指标的市场 主体可通过自愿认购绿证的替代方式完成消纳量。

图片

IDC绿色转型路径(一)

1-2.通过高效的设备能够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能耗水平(降低PUE) :由于算力系统不间断运行需要配电系统和制冷系统的保证,因此减少配电系统和制冷系统使用的电能将成为优化PUE的关键,此外,集成化IT系统也是减少IT系统应用能耗的重要手段。

图片

IDC绿色转型路径(二)

2、数据中心用电方式对比(定性+定量)

图片

不同发电可行性分析(定性+定量)

长期来看,数据中心要实现零碳, 必须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 光伏成为重要的发电手段之一,结合国家颁布的“东数西算” 政策,未来数据中心和能源相结合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将会逐步增加, 通过日间“日间发电,余电上网”的形式将多余的电力进行储存或者形成 绿色证书, 可抵消夜间电力的消耗;2020年集中式光伏投资成本约399元/KW,运营成本为46元/KW/年,随着组件价格及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 快速下降,未来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优化。

对于一线城市等地区, 不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厂的数据中心的条件,购买绿电(绿证) 将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 现在整体的可交易绿电标的相 对有限, 主要采取当地电力成本加成的方式, 未来有望进一步完善,并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定价。

分布式光伏成为电力峰值调节,补充电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数据中心楼顶铺设光伏板的方式可以补充日间峰值所需电力,在理想化的假设 条件下,分布式光伏可满足数据中心日耗电量的1%-2% ,  2020年分布式光伏投资成本约388元/KW,运营成本为54元/KW/年。

储能作为电力负荷调节、平滑峰谷电差的重要手段, 应用有望持续提升,在光伏发电侧部分省市规定了10%或者20%的最低配比,能够有效调节 电力峰谷, 补充夜间发电所需,目前在光伏电站建设储能的投资回收期约7年, 未来随着储能系统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光储配比有望持续提升。

在数据中心电源侧储能主要作为电力负荷补充手段和峰谷电价调节手段, 成本仍然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按照目前储能价格测算, 峰谷电差1元地区投资回收期约3.5年) ,随着未来电池成本的下降,储能普及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图片

(IDC&能源产业链梳理)


七、 IDC降PUE的高效温控市场 

大型数据中心对 PUE 指标要求增高。目前温控、散热产品成为降低 PUE 指标的有效途径。

1、液冷技术:

服务器功率提升驱动新一代制冷技术发展,液冷有望成为温控行业新风尚。以液冷为代表的新一代制冷技术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市场规模方面, 制冷系统占 IDC 总投资的比例约为 15~20%。

服务器功率提升驱动新一代制冷技术发展,液冷有望成为温控行业新风尚。以液冷为代表的新一代制冷技术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市 场规模方面, 制冷系统占 IDC 总投资的比例约为 15~20%。

液冷技术是指通过液体直接冷却设备,液体将设备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直接带走,采用液冷可以实现服务器等设备的自然散热,相对于传统的制冷系统,更为高效。液冷大致包含 三种方式,分别为:冷板式(间接接触)、喷淋式和全浸没式(直接接触)。

图片

(三种液冷方式的对比)

图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能够有效降低 PUE 值)

与传统风冷技术相比,液冷、蒸发冷却技术具备如下优势:

1 ) 导热能力强:液体导热能力约为空气的 25 倍, 同体积带走热量约为空气的3000 倍;

2) 噪音小:液冷噪音相对风冷低 20-35 分贝;

3) 耗电量:液冷系统比风冷系统节省约 30%-50%电 量;

3 )有效降低PUE值:液冷相比风冷损耗更小、效率更高,PUE 指标能够降至1.0 左右,满足数据中心建设标准;

4)降低数据中心故障率:风冷系统的震动影响IT系统稳定性和寿命。

“绿色计算”仍存提升空间。根据 IDC 发布的《2019 中国企业绿色计算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在 200 余家调查样本中, 已有超过 50%企业大规模部署并使用模块化数据中心、液体冷却等“绿色计算”技术。

相比于2012年,中国企业 PUE 值有所降低,但大部分企业仍集中于 1.8-2.0 水平,仍存改善空间。

2、液冷或蒸发冷却的应用案例:

大型互联网公司采用液冷、蒸发冷却技术, 助力技术市场化应用。国内外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采用液冷或蒸发冷却方案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市场认可度和渗透率 逐渐提高。随数据中心机柜数量的增长、功率密度的上升, 液冷、有望驱动蒸发冷 却等新型散热方案市场渗透率增长,扩大温控行业市场发展空间。

图片

(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采用液冷、蒸发冷却方案)

图片

(机房、机柜、新能源与地铁轨道代表客户)

3、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

液冷数据中心市场2025年达到千亿以上(包含服务器等IT设备、空调等):据赛迪数据,结合华为、阿里与中科曙光对液冷数据中心对换替率调查,保守测算:2025年我国液冷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破1200亿元。

图片

(液冷数据中心市场)

4、液冷数据中心竞争者矩阵

图片

(液冷数据中心竞争者矩阵)

5、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发展趋势

图片

(数据中心冷却发展趋势)


八、与温度传感器

1、从产业链角度说温度传感器在IDC数据中心的应用

数据中心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设施提供商、中游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服务商、下游终端客户。

图片

(IDC 产业链图谱)

1-1.上游基础设施如何用温度传感器

温控设备提供商:譬如英维克、 申菱环境、佳力图、高澜股份、黑牡丹、网宿科技、 依米康,温控系统能耗占数据中心非 IT 能耗的 80%,温控系统的能耗是 PUE 是否能降低到合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温控系统在建设环节完成采购和安装, 温控系统成本约占建设成本 16.7%,受益于新建数据中心拉动。同时,加快推动老旧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对于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数据中心,要求 加快改造,提升效能,进一步拉动温控系统需求。另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鼓励新型机房精密 空调、液冷等创新液冷方案的应用, 将提升温控系统价值;推动数据中心采用机柜模块化 等节能技术模式,温控厂商也积极产业链延伸拓展至模块化机柜领域, 进一步提升产品价 值量。”石冢、芝浦、大泉与特普生等温度传感器领域的专家告诉温度传感器研究院的研究员,“为IDC数据中心提供温控设备与方案的这些公司,是温度传感器的最重要客户之一。”

1)散热制冷:

空气冷却系统、液体冷却系统用温度传感器。

图片

(特普生风冷温度传感器)

图片

(特普生液冷温度传感器)

2)供配电

图片

(配电柜)

“配电柜温控方案,配电柜用温度传感器,机器温控器,温湿度传感器。”

图片

(变压器)

“变压器温度控制器,变压器冷却风机,变压测温传感器。”

图片

(不间断电源)

“除了风扇和断路器开关元件进行冷却外,也用温度传感器。”

图片

(柴油发电机组)

“温度传感器在柴油发电机组冷却液系统和燃油系统中,均有应用:感应温度控制器。”


图片


(后备电池)

“与锂电池一样,温度传感器是必需,而且,电池BMS、电池芯内、电池芯外围等结构都不同。”

3)IT及网络设备

图片

(交换机)

“监控交换机各个硬件,比如芯片温度、扣板温度等,都设置温度传感器,并取最高值就行了。”


图片


(服务器)

“温度监控对服务器很重要,应对不同环境、平衡机架密度、停电预防。机架外/室内温度传感器,非常适合检测不同环境温度,提供机架的特定温度映射。机架内温度传感器,可以获得CPU、GPU、入口、出口温度的准确读数。

图片

(光纤通信设备)

“光纤温度传感器这种传感装置,利用部分物质吸光的光谱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分析光纤传输的光谱,了解实时温度。另外,不同通信设备上,也大量用到不同的温度传感器,譬如特普生研发的通信储能CCS,通过激光焊接工艺,实现了把温度传感器与线束板的集成件。”

1-2.中游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服务商如何用温度传感器

中游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服务商所需温控管理方案,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这些数据中心所配置的全系列产品(上面图文)所需要的温度传感器、产品及方案,一个是这些数据中心室内环境所需要的专用空调、液冷风冷设备所需要的温度传感器。

1)IDC运营商

譬如数据港、宝信软件、优刻得、东方国信、美利云、浙大网新等厂商。“东数西算”工程强化能源配套机制,将降低 IDC 用电成本。鼓励各地区结合布局导向, 探索优化能耗政策, 在区域范围内探索跨省能耗和效益分担共享合作,有望缓解存 在的能耗紧张情况,有利于 IDC 运营商及时、充分完成交付、满足客户需求, 提升收入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主体原则上为数据中心相关行业骨干企业。我们主要关注电信运营商、 有客户优势和先发优势的IDC 营商。

2)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资源储备规模业内领先, 截至 2021 年中报, 中国电信对外服务机架43 万个,中国移动可用机架 37.2万个,中国联通机架数31万个,在枢纽节点均有 所布局, 此外三大运营商显著的云网融合、安全可靠优势, 在数字经济发展大背景下, 运营商均发力转型信息通信服务商,我们判断未来三大运营商会成为“东数西算”中重要的 参与力量。

中国电信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国家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建设, 预计“十四五”末,“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占比达到 85%,同时,进一步优化东西部比例,使数据中心由现在的7:3调整至6:4。

中国移动表示,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对接国家“东数西算”部署,深化顶层设计, 完善全网算力服务资源池、网络互联互通等规划建设方案;二是强化全网算力资源的互联 和统一调度,加快边缘云建设部署;三是持续推进三朵云融合, 优先推动移动云、 IT 云底层架构、通用能力共享, 研究制定 IaaS 层整合的架构方案和部署策略。骨干传输网络将依托“4+3+X”数据中心布局, 按需部署网络节点、增设直连链路、调整组网架构, 实 现移动云中心节点间全互联组网。

数据港、科华数据、奥飞数据等厂商与大型互联网厂商深度合作定制数据中心,也有望通过合作参与到相关建设中。

3)电力设备提供商

譬如科士达、科华数据等。电力设备环节约占建设成本 55.6%,也直接受益数据中心建设拉动, 随着数据中心集 约绿色建设要求提升,数据中心供电架构也推出高压直流电源HVDC、巴拿马电源等新 的供电技术方案,同时电力设备厂商也积极产业链延伸拓展至模块化机柜领域,进一步提 升产品价值量。

4)云网融合提供商

譬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紫光 股份、 优刻得、深信服、首都在线、 青云科技等。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中要求,对集群和城区内 部的数据中心进行一体化调度, 支持在公有云、行业云等领域开展多云管理服务, 加强多云之间、云和数据中心之间、云和网络之间的一体化资源调度。云网融合、多云融合一体化趋势下,智能调度管维领域存在机会。

5)IT 设备/光模块

譬如服务器/交换机厂商中兴通讯、紫光股份、星网锐捷等。光模块厂商中际旭创、新易盛、 华工科技、光迅科技、 天孚通信、中瓷电子等。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等环节拉动更多和数据中心实际上架情况相关,此次国家发 改委等部门同意启动建设枢纽节点复函中明确要求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 65%,在 数字经济等带动下,预计上架率也将稳步提升,带动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等环节增长。

6)自主可控与安全

譬如海量数据、 中科曙光、迪普科技、中兴通讯、紫光股份等。《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中要求,推动核心技术突 破,提升大数据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网络数据安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 使用安全技术措施。

2、从IDC绿色转型(降低PUE)角度说温度传感器在IDC数据中心的应用

通过高效的设备能够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能耗水平(降低PUE) : 

图片

(IDC绿色转型路径(二))

依据本文前面所述,上图一目了然,各类高效集成产品(尤其高功率)、高效制冷/冷却技术产品、高效IT技术、配电设备等等,无一例外,温控方案必不可少,温度传感器应用非常广泛。

其他自行发电及用电方式对比(定性+定量):

图片

(不同发电可行性分析(定性+定量))

1)无论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温控方案必不可少,温度传感器应用非常广泛。光伏上中游,针对单晶硅生产中冷却水的流量和温度如何可靠检测的问题,就应用到了热电偶等温度监测产品。

光伏下游(气象站),需要少量的气象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等,就能够充分覆盖气象站的评估需求。

光伏下游(汇流箱),用得上NTC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其运行状态信息及其内部温度信息发送给上位机,实现对光伏汇流箱运行状态监控。

光伏下游(逆变器),面对室外温差变化、潮湿度、暴风雨等恶劣环境,逆变器利用温湿度传感器来测量并且加以控制自身温湿度,譬如逆变器内部出现温度过高情况时,使逆变器停止运行或降额输出,以保护设备的稳定运行。所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专业、有效的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2)“温度传感器在储能应用,主要有家庭及工商业储能、通信储能、电网级箱式储能。”

特普生告诉研究员说,“我们2022年推出来储能CCS电池模组温度/电压采集方案,用家庭/工商业储能CCS、通信储能CCS、箱式储能CCS来解决对应不同储能温度采集问题。

CCS(Cells Contacting System), 即线束板集成件、采集集成件、总成或线束隔离板。储能CCS,安装在电池包上,形成一套电池模组。”

用于IDC数据中心的储能,一般是通信储能、电网级箱式储能。

图片

(特普生提供“通信储能CCS”图稿)

3、从IDC能源产业链角度说温度传感器在IDC数据中心的应用

图片

(IDC&能源产业链梳理)

“从IDC能源产业链角度说温度传感器,逆变器、储能电池、风光储系统集成、电源、储能、温控等,都用上了温度传感器”。大家可关注“温度传感器研究院”微信号。

3-1.逆变器用温度传感器更详细内容:

参阅《逆变器与温度传感器》文章。

3-2.储能电池用温度传感器更详细内容:

参阅《锂电池储能与温度传感器|应用》及其他电池系列文章。

3-3.风光储系统集成用温度传感器更详细内容:参阅《一篇入门光储温度传感器|新人资料》文章。

3-4.储能用温度传感器更详细内容,参电网级储能、便携式储能、海外家庭储能、通信储能及其他储能系列文章。

3-5.IDC用温度传感器,阅读本期3篇系列文章。

3-6.电源、温控两大应用领域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研究院”微信号即将呈现。

4、温度传感器在IDC数据中心销售渠道上的应用

温度传感器公司的销售团队,要判断自己的产品优势,符不符合上游基础设施提供商、中游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服务商等客户需求,也要判断有没有团队深耕细作于数据中心产业链,如果有,那就搭建“数据中心产业链销售小组”,拓展这些涉足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的公司。

最后,再次特别提醒的:

为IDC数据中心提供温控设备与方案的公司,也是温度传感器的客户。

特普生,成立于2011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主要研制NTC芯片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储能线束储能CCS集成采集母排储能模组铝巴等温度采集产品系列。一体化研制、一致性品质的特普生,竞争力优势明显:自主研制NTC芯片核心技术及实现医用0.3%精度;专利百项,保留不公开技术2项;为全球新能源产品、大消费品与工业品提供了定制化的温度采集技术。

文章链接:https://www.temp-sen.com/knowledge/506.html,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不适,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Share
返回
上一篇:国家电力温控热管理与温度传感器
下一篇:一篇入门电力/智能电网与电网级储能温控与温度传感器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榜
回到顶部